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洋思奇迹背后的成功之道

发表日期:2014-11-29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我们总是在问自己,为什么在人家那儿会有奇迹出现,我们这儿学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起色,也知道隐隐约约有哪儿不对劲,可就是说不出来。

也有一些学校学出了真本事,有了一些出息,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这样的辛苦劲儿,自然只学得皮毛而已。如果想得到人家的真家伙,我认为还是蹲点几个月才能学到一点头绪,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瞅瞅,显然不能够取得真经。如来佛祖为什么给唐僧师徒设计了九九八十一难,说实在的,这样的方式也是无奈之举,否则,把经给念歪了,那是非常罪过的事儿。

当下只要哪儿出现了奇迹,马上一窝蜂地去学习,至于有没有学出点名堂,谁也不敢肯定,再说了,学习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负担的,只要到人家那儿走一走,无非是长点见识,发发感慨而已,至于有没有找到自己学校的出路,这恐怕不是所有人愿意思考的。

这不,我们学校也组织了一些人到洋思去学习,也许大伙会觉得,我们这样的学习有点不着调,毕竟洋思已经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似乎在高效课堂上纠结,也不知道能够走多远。

还好,妻子这次带回来一本书,也算是大伙一行的纪念吧!作为书虫,我知道这本由秦培元先生编著的《洋思高效课堂》分量不浅,否则,也不会有人买。我觉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他总会在一本书里面获得一些知识,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是任何学习者所必需的素质。妻子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边做记录边跟我进行思考、探讨,似乎不把这本书的精髓学到手誓不罢休。我渐渐地好奇,也在她上课的时候,拿过来看,静下心来,一些思维的火花会自然的出现,拾掇几下,偶尔成文,不由得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洋思奇迹启示一:

这所学校一直以来都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否则,杜郎口、衡水中学也不会如此的牛气。洋思奇迹的创始人蔡林森先生就是这方面的能手,先生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自己的子女在小学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不如一个,可是先生就是不信邪,通过自己的鼓励、指导,孩子们一个个成才。可以说,蔡林森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他们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我觉得先生在选拔人才方面没有过于随意,而是把教学效果特别好的老师选上了教导主任、副校长、甚至是校长的职务,这位课堂改革的延续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许多地方、学校为什么改革会半途而废,在一定情况下,就是在用人方面非常随意,不是把真正的人才用到刀刃上,还在行政任命上打转转,这样的用人方式自然会让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参与到改革中来,这是非常糟糕的。一方面,这些人没有全力以赴地真刀实战地搞改革,无非是做做样子而已,另一方面,自己在教学上拿不出手,自然在群众中没有什么威信,说的一些话也是不怎么负责任的,自然好好的东西在这些人手上也不会变出什么好花样来。蔡林森先生之所以选择秦培元先生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就是从教学能手这个角度进行选拔的,人们相信这样的人能够带领他们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王安石为什么变法会失败,不就是任用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没有怎么样的强大,反而导致了民心相背,着实有些悲哀。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才作为支持,放眼整个世界,只要改革成功的,十之八九都是用人得当,否则,一切都是白日梦而已。

洋思奇迹启示二:

洋思奇迹在于有一个赏罚分明的制度,只要你认真付出,有实效的,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工作起来,只有时间,没有质量,学校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整,才不会让一些怪现象在校园里出现。比如,学校里一个平行班级,如果分数与前一名相差有五分朝上,就会在下一学期考虑是否分配到其他班级去。这里的老师就会被分配到其他班级去充当教辅之类的工作,其实,这样做,就是让那些教师再次学习、反思,从而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还不行,就把他们分配到非教学岗位上去。当然了,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把优秀人才放在重要岗位上,也有利于学校仅仅围绕教学质量不放松。整本书,我发现学校都没有偏离教学质量这个轨道,无形中鼓励学校更好地发展自己。许多到奇迹学校参观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学校赏罚分明,自己的学校在教学改革上轰轰烈烈,可是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却畏首畏脚,生怕因为分配的差距造成一些人为的矛盾,再加上领导都是那些行政任命式样的,自然不愿意得罪更多的人,一切都是因稳定为大前提,这样做,无形中挫伤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教学工作渐渐地又成了良心工程,教师的责任心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试想想,一次改革来了,又有几个人愿意跟在后面吃苦呢?

洋思奇迹启示三:

坚持与发展相结合,这往往是一场改革的生命线。我们的许多改革都是一时冲动形成的,甚至在没有摸准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就麻木地采取行动,一旦偏离了教育教学的轨迹,就会草草收场,这样自然导致许多老百姓跟在后面遭殃。改革这样的轻率,随意拿学生做试验品,失败了,自然这个孩子跟在后面倒霉,对于改革者而言,没有什么,可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是非常可怕。还有一种情况,我们的管理者知道学校需要在什么方面改进,可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无形中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如果管理者意志不坚定,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导致改革半路夭折。其实,秦培元和蔡林森先生在改革之初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只不过这两位幸运的人遇到了自己的好同学——镇上的领导,才让改革在坚持中有了发展的余地。改革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持久的决心,没有持续的制度,没有硬性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都会失败。我发现改革需要坚持,同时这样的改革还需要与时俱进,否则,一味地固执己见,夜郎自大,迟早会被老师、社会抛弃,我发现洋思的举措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趋向合理,这样会保证学校更好地发展。翻阅整本书,里面的工作措施都很精细,甚至细到每个环节该怎么处理,只要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措施跟上,人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前进。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他知道学校到底需要什么,从来不会盲目地跟风,总是在不断地思考,总是在不断地思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有用途径。蔡林森先生无疑与崔其升一样,都是敢于在传统教育正常运作中发现问题,以学生为本,善于听取家长的意见,愿意动真格,让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管理细化,从而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艰难中追求化蛹成蝶,让每个家长放心,让每个老师有奔头,这样的领导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领导选拔制度发生根本的改变,一切都会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所学校需要一名好校长,我认为这样的好校长往往来自教学一线,否则,那种行政任命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就如一场豪赌,至于有没有效果,那是谁也无法预测的。蔡林森很聪明,他认识到这一点,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实干的人员,这些人员才会真正把改革的一些措施落到实处,这才是改革真正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