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师会“剩下”更多东西

发表日期:2016-2-28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怀特海说,当一个人离开学校,把学校教给他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退休离开学校,忘掉了不少事,但也“剩下”不少东西,那些事,让我记住了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

  我觉得,教师“剩下”的东西会比学生多,不仅因为我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长,更因为是职业教师,我在“教”,自然要比学生“会学”,否则我有什么资格立在讲台边?

  对学生而言,“剩下的是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漫长的日常工作是个绕不过去、删除不了的“过程”,所做的每件事不过是点点滴滴的“滋养”,学生“剩下的”行为、习惯、教养、方法等等,不可能通过捷径获得。

  我的学校记忆都和职业有关,不仅仅因为我的对面站着的是一个个人,同样有价值的,是这些事在丰富一名教师的经验,并形成个人的教育智慧,那些教会了我怎样教书的人和事,比一本《教育学》有意思多了。我敬重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只是我认为自己更适合课堂教学。现在常有人把上课的教师称作“一线教师”, 有人抱怨“干了十多年,竟然还是一个一线教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太明白。

  我第一次想到讲评学生习作应当征询学生本人意见的情形至今难忘。我问:“某某同学,我可不可以读一下你的作文?”学生面有难色,说:“我不愿意。”她坐在前排,声音很低,但全班都听到了。我说:“听你的,那就不读了。同学们,她这篇悼念外婆的文章情感真诚,让我很感动。”事后想到,如果我从教学出发,直接读了,也不至于有不得了的后果,在同学们的称赞声中,她未必会固执地坚持己见;而当她轻声说出“我不愿意”时,我意识到自己做对了,课堂要尊重每个人,民主意识和自由思想应当在课堂培育。全班学生可能会因此想到:我可以自由地写作,老师会保护我,尊重我。学生能自由言说,思想水平和情感表达就有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从那以后,我习惯地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或“你愿意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吗”。

  30年前,我负责学校的“树人文学社”,社员从初一到高三都有,有意思的是,一些初一学生在高三学生面前无所畏惧,争论作品当仁不让,甚至有明显优势。因为这是“文学”,存在阅读差异,读过就是读过,没读过就没法对话,和理科学习的循序渐进完全不同。我从那时发现,学生个人的阅读积累和经验没有年龄、年级的界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中生写作能力不及初中生的原因。多年后我注意到,30年前那几个经常在高中生面前侃侃而谈的初一学生,依然是读书人爱书人,少年时大量阅读打下的“底子”,让他们在工作中成为出类拔萃之辈。这也是我竭力主张中小学重视大量阅读,“打底子”的依据之一。

  有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遇到一道奇怪的题,以前没见过,于是专注于这道题,不顾其他,最后发现那道题目不可能做出来,而他用去了太多的时间,其他部分有遗漏,得分不高。数学老师解释:“那道题条件有不足,审核时大意了,来不及一个一个考场发通知,决定评卷时不计分,所幸绝大多数学生也放弃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考试要的就是分数”,那样纠缠在一道6分题上不合算,应当知难而退;但这个因此多花费了二十多分钟的学生一点不后悔,他说:“我认为这样做有必要。两点:一,我在考试中也能尝试冒险;二,我发现某老师那样的名师也会出错。”他这样思考,让我刮目相看。他不在乎“分”,而纠结于“为什么会这样”,比一般人多了一些经验。在科学研究等具体工作中,这种问题意识是从业者的必备素养,这正是将要从学校教育中“剩下”的东西,其价值远非一次数学考分可比。

  八十年代,有个家长告诉我,儿子住校,周末回家,有时会在电视前坐上两三个小时,他认为高二了,不能让他看电视,每次儿子到家前,便会在电视机上做点手脚,告诉孩子:“不巧,又坏了。”家长介绍他的窍门时颇为开心得意。哪知有次我和该生聊天,问周末回家是不是很想看电视,该生想了一下,说:“估计我爸和老师说了什么了。其实,我不迷武侠剧,我一面看电视一面想自己的事,放松而已。我爸玩的那点把戏,我能不知道?他大学是学无线电的,小小一台电视机坏了他真的不知道毛病在哪里?那么贵的东西坏了,他会不着急?不让看就不看吧,干嘛要戳穿他,伤他自尊呢?”我听了哈哈大笑,我一直想告诉那个悄悄打开电视机后盖搞小动作的家长:你儿子人情练达,比你聪明多啦!我也因此想到,有些家长会真没有必要开,很多事,可以直接和学生交流,不必让家长当传声筒,无事生非,聪明的学生早就把家长和教师摸透了,而我们还以为他们不知道。

  和同事在一起,很愿意听他们说学生的各种趣事,青年教师接触学生比我方便,我毕竟“隔代”了。这也是我希望青年同行重视“一线教学”的原因,丰富的实践能让教师理解教育真谛,多给自己“剩下”一些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