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在童年的土地上

发表日期:2016-6-14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20年前,一次会议间,我问江浦县五里村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有没有来,有老师告诉我:没来;有些人不看好杨瑞清,他们学校学陶行知,生源比较差,联考时学生成绩不高,“韭菜麦子倒是能分得清”。他指的是行知小学教小学生辨识各种农作物,参加田间劳动,有一次区里数学测验,行知小学成绩并不高。当时社会已风行应试教育,但行知小学仍然带领学生关注土地上发生的事。


  我当时对这类非议感到莫名惊讶:乡村小学,教学生了解些农事,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发达国家,中学生甚至小学帮助父母从事农业劳动,开拖拉机开收割机,打草收割,挤牛奶剪羊毛,什么都做,很正常;为什么我们传统农业国的教育反要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荣?

  “韭菜麦苗分不清”是传统的比方,也的确有人沉浸在个人专业中不辨菽麦,这不算不得了的事。然而, “韭菜麦苗分不清”的“知识分子”过多,人民就负担不起;由这些人来管理公共事务,人民就会更苦,社会很难有发展。一个社会,最大的威胁,是人们丧失诚实劳动的意识,只想暴富,只想一夜成名,只想少付多取,甚至不劳而获。教会学生一些农事知识难道不好么?如果为了中考高考多挣一两分,连生活本能也丧失了,对么?


  农村中学的老师说,因为有中考高考压着,现在农村学生也很少劳动。从来自农村的同事那里得知,比城市学生,他们的中小学,除了上学放学不用家长接送,其他基本一样;很多学生甚至连爹妈如何劳作,也视若不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用以激励学生的,就是如何通过考试离开农村,脱离体力劳动。


  学生观念问题,和当今学校办学宗旨及课程是分不开的。30年前,学校有“建校劳动”,秉承“劳动生活”教育的原则,每学年有一周的集中劳动,校内很多劳作是靠学生完成的,包括校园清洁、绿化,以及食堂帮厨等,有些甚至是较强的体力劳动。我曾带领初二全班男生移栽过一棵大树,那热烈的场面令人难忘,学生多年后返校专门去寻找那棵树。在劳动中,同学们增进了友情,发现了新的课堂。后来高中一年级的“劳动技术课”,也很有趣味。时间一周,项目自选。有同学用五天学习缝纫,然后自裁自制,做成一件背心,一条围裙或是几付鞋垫;有的用五天时间把块铁锯断,手工打磨制作成铁锤,并镌上自己的姓名和年份。这样的“动手”产品没有什么“效益”,与钱无关,然而是有意义的学习,很多学生至今保留着那个鞋垫或那个铁锤。他在那些天里用心也用手,经历那样的过程,他观察任何一件同类的东西,都有可能产生过程联想。

  其他的劳动任务每周都有,远远不止是打扫教室。当年,学校面积是现在的两倍,总务处只有两三个工人,没有专职的清洁工,除了教室卫生,学校划分出几十个“包干区”,从初一到高三,每个班一块,秋扫树叶冬扫雪;最艰苦的是有的班分工冲大厕所,要从河里去抬水,没有一个小时干不了。总务处有时临时找班主任“抓差”,请求派体质好的男生帮助抬重物。30年前,学校好多树是老师带着学生种下的。每次大雪时,清晨就看到老师们和学校干部一同扫雪铲雪,这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

  可惜的是,后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不但没有什么劳动锻炼,连校园各班的“包干区”也由民工“包”了。学校在培养没有劳动意识的学生,在养尊处优的同时,学生获取智慧的途径变得狭窄,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读中学,每学期农忙时要到远郊劳动一两周,固然是出于政治教育的考虑,但因此接近了农民,接触了农事,了解了社会。抗旱时我观察如何安装水车,学会了车水,学会了打草鞋,会拉板车,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知道了大地上不止有风景,还有人的希望;土地的丰收,是因为渗下了人的血汗和泪水。劳动不是苦难,我们因为劳动而变成人。


  秋天,我到江浦行知苑去,杨瑞清带我在校园里参观,小学生们热情地围上来问老校长好,也向我这个客人问好。和三十年前比,校舍和教学设备和城市小学已经没有太大差异,而校园里植物种类比以前更多了。当年每个班的菜地仍然保留着,学生能吃上自己种的菜,还有山芋,虽然数量不多,不过是象征性的,但这学校教给他们的,他们会永远记住童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