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真的教育让孩子脱离恐惧赢回阳光

发表日期:2017-3-16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在印度电影《三傻大战宝莱坞》中,有一个孩子,老是在班级排名靠后,然而,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选择放弃。等到剧情的推演,才明白,这个可怜的孩子害怕失去上名校的机会,只能苦苦煎熬,毕竟其背负着家庭的殷切希望。愈是如此,愈是恐惧,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如果不是主人公的出现,孩子可能永远恐惧下去,说不定与班级优秀的孩子一样,选择结束生命。

生活中恐惧无处不在,如果不能随时提醒自己,说不定就会陷入进去,整日里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没办法看到阳光,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世间会存在宗教、哲学和科学,最大限度地从思考与探究中平衡心灵,达到“见怪不怪,奇怪自败”的目的。

据说,人类为什么产生宗教,就在于大自然太过于神秘,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只能以神的名义来引导一切,给人的灵魂缓解恐惧感。等到人类认识不断进步,自我开始觉醒,就开始以推演的形式来思考这个世界,进而产生了哲学。可以说,少数人的哲学思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让科学在探究的道路上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给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

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拓展,但是在面临陌生的现象之时,自然会陷入恐惧之中。有人说的好,人有时无知则无畏,反而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科学家会小心翼翼起来。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内是自己知道的一切,圆圈外的是未知的一切,当然是圆圈越大越是不能自傲。我们在思考与探究的道路上不可能什么都懂,就算那些先知也会有无能为力的一切,只有不断地保持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行动,才能够为人类缓解恐惧发挥作用。

我发现,人活着如果没有寄托,可能就会在生活中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吓倒。许多人到了不惑之年,要么沉迷于迷信,要么寄托于哲思与科学探究,前者会拥有安宁的心灵,后者会不断地去思考这个世界。尽管行为方式不一致,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缓解与生俱来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不是有许多信男信女在面临生活困境之时选择了皈依宗教,哪怕倾家荡产也无所畏惧;不是有一些哲学家、科学家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飞奔;一切都在为人类更加安宁的心灵做着自己的努力。尽管人的行为一方面来自迷信,另一方面来自思考与探究,但在世界的认识中无疑能够让一个个人达到万物变化万千,但自己却能够不再疑惑。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把自己的见解毫无保留的传给后世之人。也许你们非常奇怪,一些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等到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些领域开创更加广阔的天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想,人的见识会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渐渐丰富,当然在生生死死之中会不再患得患失,如果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就会“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些年,凡是在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探究中不断精进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与生俱来的恐惧,获得了超脱一切的心灵慰藉,反而能够长命百岁,幸福一辈子。

由此想来,孩子的教育不应该脱离认知与哲思,这就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提升人的识见,给其克服恐惧感增添信心。不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似乎不再为孩子们的识见创造一些条件,而是单一的强调授业,忘记了解惑,最终导致许多孩子失去了继续追求真理愈探究的兴趣,等到年岁一过,自然会陷入愚昧之中不能自拔。生活中存在许多迷信者,说到底就在于教育没有应尽义务,而是偏离了提升一个人认知与哲思的能力。

我们看到许多活着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自然感慨万分,似乎人的一生没有了意义,完全忽略了一个人来到世界的使命。许多人读我的文章可能非常奇怪,怎么会这样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绝不会选择退怯或者害怕,而是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给每个愿意走近的人带来力量。

教师的职责就是韩愈先生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有必要强调以正确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陷入功利主义的轨道。事实上,哲学思考往往能够看到世界的本质,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或者愚昧者的鼓动所迷惑,而是在追寻真理愈正义的道路上走出光明。人世间时不时会因为狂热失去了理智,最终给人类本身带来了无限的灾难,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只有学会哲学思辨,才不至于盲从而迷信,许多人为什么舍弃一切也要信仰愚昧,说到底就在于没有正确地精神引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精神指引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认知的困惑。我们千万不能把认知单一理解为知识的学习,它更主要集中于一个人如何去了解知识。如果我们的孩子面临着来自生活以及大自然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答案,说不定就会产生恐惧感。许多孩子为什么对学校教育没有了兴趣,说到底就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只知道照本宣科,不知道实实在在地解决来自生活的困惑。愈是学的时间长,愈是没有了兴趣,最终变成了做题目、考试的机器。不是有高分低能现象存在吗?可以说,知识转化为能力固然是教育的悲哀,可能知识没办法缓解孩子们来自未知的恐惧,往往会更加的郁闷,不是有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与精神困惑得不到缓解,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吗?

“传道”为的是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授业”是为适应及创造世界提升思路与方法,“解惑”就在于让人克服生活与精神的恐惧,推动人类不断地在探索大自然,从而赢得自信,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当下教育在无形中毁灭一个人的自信,常常在知识的探索中缺乏激情,反而不利于客观主动了解世界。我们的课堂绝不是灌输死知识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一个人只有从知识的探究中坚定信心,保持科学探究的勇气,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世界,让人类变得幸福与快乐起来。

考试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忽略了个体差异,以单一的标准来人为的把群体划分为三六九等,最终分数不再那么重要,一个个人在排名中失去了自信,不管成绩糟糕者患得患失,就算优胜者可能也会惴惴不安。

人活着本来面临着世界的复杂多变,会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如果没有了教育,就会让一个人陷入愚昧之中,最终在浑浑噩噩的世界中颓废与平庸,这样的人何其之多?我们没办法改变之时,不妨自我反思,到底教育应该怎么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人群,让真正愿意思辨者愈来愈多,一方面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想着更加民主化道路前进,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止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重演。

许多教育没有正视教育对象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知道围绕考试指挥棒在一边喋喋不休,让一些孩子探究知识的自信消失殆尽,试问,学习者不是更加恐怖与无奈吗?

如果人类生活在恐惧之中,没有了改变未来的勇气与决心,又怎么可能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与和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