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育要尊重“野性”

发表日期:2017-4-20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以人为本”不仅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也成为教育要落实重要内容。

    教育的以人文本就是要以“人性”为本。自古以来人性善恶问题都是国内外哲学家们力图明晰的一个概念,我们也不去做具体的分析。

    教育首先要尊重“野性”。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承认这一点才是教育的起点,怀特海特别强调这一点。从自然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首先就是经历的“野性阶段” 。这里所要阐述的只是从自然人的角度,和善恶是有区别的,所讲的是人的天性。比如说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乐,喜欢漫山遍野的疯跑,喜欢寻求刺激的探险等等。“七岁八岁狗人嫌,九岁十岁万人烦”常常是大人面对孩子这个阶段特殊表现的无奈反应。培养顺从的“听话的孩子”是目前教育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因为 “听话”会省去很多的麻烦。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所以管教就是必要的手段。

    虽说是都有“野性”,但也不是十足的,培养“理性”是重点。“野性”里面也蕴含着丰富的“理性”。因为孩子“野”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也是在不断的规避风险中,逐步“剔野明理”,这是规律。作为教育者是一味设置障碍阻挡孩子们探索的脚步,还是创设条件,静听花开的声音,这个过程就需要教育智慧了。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顽劣”可能是最贴切的定义,以至于让很多人叹息“孺子不可教也”。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童年生活丰富多彩,让我的人生更加完整,想想可能那都是我宝贵的成长财富。作为家长经常给孩子提供自我选择和判断的机会,不要急于得到答案,教育是需要过程的,过程是需要等待的。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离开父母的庇护去独立生活,具备应有的生存的能力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佳方法。现在的家长真的输不起,因为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可能也是因为“独生子女”所产生的问题。所形成的保护伞就是使孩子生活的空间变得狭小。泯灭“野性”其实就是不尊重人性的具体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目光应该更长远一些,不能把“分数”作为教育的全部。要在 “野性”和“理性”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去“野性”,增“理性”。在“成人”和“成才”的权衡上更要注重“成人”,以 “成人”助“成才”。学校要多创造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