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分数评价不是教育评价的唯一工具

发表日期:2017-5-21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读了光明日报《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选择》(20170103日第13版)一文,我认为我们确实该清醒了。正如作者所说:在并不漫长的当代教育史中,学校已不由自主地将成绩和排名等外部评价因素,放大并内化为自身唯一的生存选择与文化选择,而当教育一旦进入这种“自奴化”阶段,也就意味着教育价值的全面丧失。读罢这篇文章,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国的高中和大学招生按照考生的考试总分划线录取。这种录取办法直接导致唯分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教育管理部门按照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按照班级平均分评价教师,教师按照班级分数排名评价学生,家长按照分数高低评价孩子。

       所谓评价就是指衡量人或者物的价值过程。教育评价也必须是价值判断过程,而且必须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评价不是不要分数评价,只能说,分数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一种工具,而非全部工具。教育教学要起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人是以偏概全的做法,显然缺乏科学性,违背了教育评价的科学精神。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追求分数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学习目的,这是唯分数评价长期影响的必然结果。当分数成为中高考录取的唯一标准时,用分数评价学生,用分数给学生排名和拿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的做法也就成为必然。分高的被冠之以学霸,分低的被当作学渣,自然就会变成社会认可的学习价值观。

       教育生活中常见这样的情景:某校长坐在全市教育质量分析会议现场,心中充满羞愧,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自己所在学校的中考升学率低。某学校年终考核排名公布,班级平均分低的老师感到抬不起头来。某班学生听班主任公布某次考试的成绩,当念到低分学生的名字时,这些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家长知道了该怎么办。一位小学生的数学考了98分,爸妈却一脸不开心地说,另外2分为什么拿不到,你应该考满分的,于是借分数问题不让孩子出门去玩。为了拿到让父母满意的分数,孩子只有一遍遍刷题,因为一遍遍地刷题是提高考试分数不可缺少的方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反思刷题背后所隐藏的分数竞争的危害。分数竞争行为,导致了“标准答案即真理”、“高分即好学生”、“分数即教育质量”、“升学率即政绩”等等偏狭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

       唯分数评价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例如,这些年来,不少地方个别中小学生因成绩考得低而结束生命的事件已不再是个案,而是屡有报道。面对这样的事件,很多人在问:都说爱的教育理念至高无上,可是教育中的爱到哪里去了,难道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还不能让唯分数评价和录取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幡然悔悟吗,教育教学的绿色评价何时能落地?

       事实上,唯分数评价造成的压力机制是通过评价制度从上往下传导的,即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一把手传到学校校长,再从校长传到教师、学生和家长。这种压力机制无疑来自教育评价理性的失真和萎缩。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视野逼仄,心中无人,使得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无从谈起。

       唯分数评价扭曲了教育教学目的,它所塑造的学习价值观是畸形化的。分数并非是教育教学目的,也不是学习目的,而只是教育教学检测评价手段之一。我们除了用分数检测学生的能力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表现、实际成果鉴定、面试测试等多种形式。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就不难认识到,很多时候,单纯用分数是难以准确检测出一个人多方面的能力的,尤其难以检测出一个人潜在的创新能力。

       教育要评价的是人的成长质量、发展质量以及潜能,而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个性的,不仅受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还受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影响。因此,教育评价的内涵应该是最具人性和最为丰富多样的,岂能用分数评价代替一切。

       从理论上说,早有教育测量学专家指出,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对考生能力的测量。但是这种测量,远比对长度、重量、温度的测量复杂、困难得多,测量误差也要大得多。正因为如此,考试分数的几分之差没有太大意义。

       以偏概全的唯分数评价还阻碍了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进而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导致学校给一些学生戴上“差生”的标签,忽略了学生分数之外的兴趣和特长,打击了一部分低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另外,还塑造了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评价: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生;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反之就不教不学。这样的教育教学怎么能教出全面发展的人,怎么能教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当作差生。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15岁时,中学的生物科学业是250名学生中的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的学业也都靠后。他的生物老师说,戈登想成为科学家的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教育他是浪费时间。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恰恰是这位被老师判为“不可能成为专家”学生,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事实说明,荒谬的不是学生的想法,而是错误的唯分数评价。

       已逝的李小文院士对分数评价的有限性理解很明确。他曾经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时他在美国念研究生,满分是五分,三点五分以下要受警告,他每次都争取考试高于三点五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学习目的当作分数的竞争,不要为竞争分数而浪费宝贵时间,因为单纯的分数竞争是对学习目的的扭曲,是错误的学习价值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为遥感领域奉献了几何光学模型,对世界遥感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哈佛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庄小威用自己的实际体验提出“不考100分可能更好”的看法。在她看来,从95分到100分不是增加5%的努力就可以,而是很多很多额外的努力。做学问不用一定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有时候会浪费时间。

       我们需要从分数至上回到教育的本真,不要再被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遮蔽教育理性的双眼。我们要的教育的本真很实在也很简单:一切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必须回归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上学会学习之路,为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奠基。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了解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者才会走向自主学习,才会有更加强大的非智力学习动力,才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进而从各个侧面提高他们的素养。

       教育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给学习者的简单活动,而是通过科学教育甚至融合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会学习者如何获取知识、独立思考、质疑求证以及发展创新能力的复杂的综合过程。正确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综合性评价,既要看分数,也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也就是既要看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要看其非智力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全面公正地评价学习者的发展。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不少中小学搞的“高效课堂”实际上蜕化成了单纯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分数。例如每年中高考,不少学校就会提出盯人战术和一对一战术,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分数。

       唯分数评价还引导出这样一些教育现象:名校靠高考升学率支撑,一些义务教育变着花样暗中办重点班,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很多学生补课,校外补习班遍地开花,每到中高考季节到来时不少学校在拿“多考一分压过千万人”当励志标语,素质教育的理念被束之高阁。这种教育评价把学习者推向残酷的竞争,哪里还有教育的本真。客观地说,唯分数录取制度决定了学校办学行为的功利化和唯分数竞争。

       教育本来是最不受功利熏染的净土,但是,由于长期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追求,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深陷功利主义而难以自拔。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追求,要求的是三年出成绩三年提高升学率而不是三年出合格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科学的全面落实,使得教育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打上了官僚作风烙印,也使得教育行政化的程度在加深而不是在削弱,反过来,也就阻碍了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因此,确保教育健康发展,就要清除急功近利的单纯以分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意识,让懂教育的人治理教育,让懂教学的人来办学校。

       唯分数评价演变为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评价的唯一工具是危险的。培养和发展人的文化科学综合素养,既需要书本教育,也需要自然教育,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分数竞争,靠没完没了的刷题,是难以刷出真正有文化、懂科学和有创造力的合格人才。

       分数评价不是教育评价的唯一工具。用错分数检测评价手段,把唯分数评价当作教育评价的全部手段,把教学过程变为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的过程,扭曲了学习价值观,束缚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甚至还限制了学生适应未来的潜在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唯分数评价丧失教育理性,扭曲教育价值。它以偏概全,价值视野极为狭窄,是一种极端的教育功利主义的表现,缺乏科学性,违背了教育评价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育评价体系来彻底纠正唯分数评价的弊端,改革中高考录取制度,找回教育评价的理性,把教育教学从唯分数竞争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