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不妨多问问“教育对象到底是谁”?

发表日期:2017-5-23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如果我问大伙儿,教育对象到底是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特别可笑,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明白,教育对象不就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问题是这么简单的命题常常做题目的人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本身所赋予的社会性,往往会让一些管理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育对象到底是谁。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我认为有必要反反复复问自己,到底教育对象是谁,而不是纯粹做上级主管部门的传声筒或者胡思乱想的作为者。教育之所以复杂,说到底就是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如果社会层次清晰,思想统一,当然教育也会变得简单起来。曾经,我特别纳闷,为什么《论语》就是杂烩汤,里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夫子在与弟子的交流中时不时会强调要明理懂礼,不要做违逆之事,否则也不会有《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教育从来不会单独存在,不可避免地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社会上存在许多问题,说不定就会在教育领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时刻问问内心,“教育的对象到底是谁”。教育工作者每天都会有许多事儿要部署或落实,但真正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并设计的人并不多。原因就在于我们考虑得最多的莫过于别人会怎么想,我到底行不行。诚然,这些别人都是成年人,并不在意校园里孩子们的感受。曾经发生过打伞门事件,说的是学校开展一次活动,一位小学生给正在行走的老师打伞。本来可能是一件不需要过分在意的事儿,这下好了,网络间立马分成两大阵营,上纲上线,吵闹起来。当时,我就在关注,到底结果会怎么样,当然是老师被处理。从事情的发酵,到一发不可收拾,就是没有人去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一味地从成人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看上去言之凿凿,实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教育的轨迹,纯粹是市井闹腾。

本来教育应该是自由自在地,然而,如今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竟然变得草木皆兵起来。问题到底在哪儿,我看许多人没有从教育对象出发去思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以学生为本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育对象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恐怕就很难说了。实际上,许多时候,都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压迫孩子去做,得到的结果是看上去气势宏伟的活动,带给孩子的可能是无聊与无味。

李希贵先生提出学生第一,从北京十一中的发展轨迹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显然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然而,我们一般学校,没有北京十一中那么的牛气,只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吆喝下鞭笞着前进,到底能够杀出什么样的血路,恐怕任凭谁心底都没有了信念。教育对象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包括辛勤劳动的教师,如果不能够让广大师生幸福,就算改革再怎么花样百出,恐怕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教育管理者不要好大喜功,更有必要脚踏实地,真正意义上围绕师生去精心做文章,而不是摆着一副官架子,只要下面有不同的声音,立马挂不住,做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睿智的教育管理者绝不应该恨人,只有真心实意地从师生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想出合适的方法来。

真正的教育家,他的心里应该始终装着一个个孩子,而不是在盘算着如何赢得利益与虚荣。天地无私,所以成其大,许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理,老是在一边患得患失,似乎周围一切都欠了自己帐似的。殊不知,教育需要一群无私奉献者服务着,如果没有无私奉献之心,恐怕只能够在教育中感觉特别累。

也许有人说,教育工作者也是人,自然需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考虑。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不能够全身心去为孩子们着想,又怎么可能享受师生之间亲密交往得到的快乐呢?教育就是这么奇怪,伱愈是为之着迷,愈是会特别的幸福,哪怕在处理一些孩子之间棘手之事,也不会觉得特别累。

我发现,一些事儿,只要你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有时就不会大动肝火,反而能够更好地、冷静处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是是非非。为啥教育领域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说到底,我们不是在考虑一个个孩子,老是在想着自己如何、如何。一旦成人世界不在意孩子,又怎么可能让教育本身变得正常呢?

这不,一场精心策划的校园文艺汇演,从一个个节目的过程来看,学校、教师、演出者确实吃了许多苦,费了许多心思,但观看的孩子并不买账,在底下肆意玩耍。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挺自以为是的,很少有着集体主义观念。只要自己不喜欢的,恐怕你再怎么强迫也无济于事。也许我们教育者会责怪孩子们不上道,需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我认为这固然有必要,但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多思考,我们设计的活动是不是合适孩子们的认识,否则,就算花费了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也不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不要以为孩子们没有自我判断意识,只要符合认识水平的,往往能够自然而然地选择欣赏。没想到,一出木偶戏,竟然台下一片寂静,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时不时爆发出掌声,压根儿不需要谁来维持秩序。反过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节目,从本质上结构,就会发现,常常不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完全是冲着成人去的。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孩子们,这是任何合格教育者随时需要提醒自己的。一所学校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千万不能够忽略了前进的动力是一个个孩子所给予的,而不是形式主义做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我认为学校上上下下所要营造的教育氛围,不应该成人化,而是多想想孩子们,多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教育作用。如果人人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设计一次次活动,恐怕其教育功能会变得无穷大起来。魏书生先生提出的教育民主化管理理念,实质上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并制定政策,而不是以大人的视角来设计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教育说白了,就是该干嘛干嘛,而不是刻意搞出所谓的大动静,如果爱慕虚荣,我看并不能给教育带来幸福的春天。

孩子们难忘校园的未必就是一些轰轰烈烈的活动,恰恰是点点滴滴的交往中折射出的智慧光芒。心中装着孩子,不用多说,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多思考“假如我是孩子”,而不是这个活动能够带来多大的社会效应。我看到一些成熟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往往是孩子成长的服务者,而不是指令性的行政压迫者。只要对孩子成长有利,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而不是贪图大人之间的虚荣,搞出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来。说不定,你的不起眼的活动,看上去简简单单,可能孩子们一辈子忘不了。教育不是没有事儿可做,而是需要教育者时刻问问灵魂,这样做,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有意义吗?

生活就是奇怪,只有真正放下姿态,俯首甘为孺子牛,你才能够在不起眼的一天收获教育春天带来的温暖与幸福,这样的认识又有几人能够知道呢?教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但绝不是不作为,而是以孩子们为本,真正意义上去为之服务。

这些天,气温下降了,我们不要说多好空话,说不定,你的一句“孩子,注意添加衣服”,可能让孩子感动一辈子。人的心里到底装着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对象到底是谁,如果连这个问题都不愿意去思考,又怎么能够让教育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