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对初中生艰苦教育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7-6-5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几个值得重视的教育问题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朝着小康而去。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富人有,自足自给的人不少,生活在低保线上的人也同时存在着。

      在我国这种经济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的艰苦教育是否还在做?是怎样做的?学校里的学生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学校里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又是怎样?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到了哪一种程度?整个社会对艰苦教育的定论是什么?

      以下举例讲一下初中生目前普遍存在的与艰苦有关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对策。

      应该提倡学生穿校服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校的初中生的服饰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的同学一直穿着名牌服装,可是有的人只是有一两套换洗的衣服,甚至有的学生穿着别人送的衣裤,大家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心理的感受会是什么呢?一边是洋洋得意,一边是妄自菲薄,一个是物质优厚带来的阳光心态,一个是为生活费而苦恼。前个学期,几位班主任跟我交流他们的班会内容:对班里穿名牌服装攀比现象进行引导,给予相应的勤俭节约教育。我问其效果,他们认为不是很好,原因是:学生认为,购买服装是父母的事,我们并不是有特别的要求。由此看来,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家长。

      的确,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对于买给孩子的衣服不是一个问题,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买名牌服装也只是一件小事。再说,买什么服装,以及所需要的钱都是家长掏的,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大家认可的理。

      我找几位熟悉的家长闲聊孩子们衣物一事,家长反映的问题与学生不一样:孩子开始也没有要求,可突然有一天,他(她)提出买贵一点的衣服,看着别的孩子在穿,如果自己不买,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上述的问题就是一种攀比心理在起作用,难怪穿着整齐华丽的学生在一起,另一类学生自成一体,服饰的贵贱把学生分成了两大阵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形成是在受到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完成的。

      许多名校,学生穿的都是校服,对于学生来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的学生,在学校里,至少在穿着上没有攀比的余地,这对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是一种比较好的艰苦教育。

       学生违纪不能用劳动来惩罚

       现在,许多的班主任,当学生有违规行为时,常常用劳动来惩罚学生,有的“旷课一节,罚扫地两天,旷课一天,罚扫地一个星期。”旷课是学生违规行为,扫地是轮流做的义务活,怎么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呢?

      劳动是一种光荣的、全社会人人都要做的活动,劳动是需要付出的,是服务于集体也有利于自己的人类特有的活动,学生的违纪不能随便用劳动代替,如果替代了,有以下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几个方面:一是歧解劳动的含义,二是违规与劳动等同起来,三是逐渐把劳动看成可耻的事情。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没有益处的。

      劳动是光荣的,是需要付出智慧和脑、体力的心体活动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有意义的活动,       如果让惩罚与劳动联系起来,有辱劳动的纯洁性和使命感,会使学生产生对劳动的厌倦与歧解,学校教育是绝对不能存在这样的教育的。

      来自家庭教育的两例话题

      其一:“只要你读好书,家里的事情都不要你做。”昨天晚上22:14,我从办公室回家,门卫室里有一家长对一学生讲上述的话,我坐在一旁开始不做声,听其一学生的奶奶数落自己孙子的违规行为,老奶奶的意思是,只要孙子认真学习,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这是目前培养我们的学生懒惰的根源,是杜绝学生与生活、简单劳动脱节的明示,是一种溺爱的形式之一。我后来的话语是:在家里,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什么事可以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让他们做到某种程度,都是大人所应该考虑的,如果凡是学生稍为付出代价的事情,在家里都不要孩子做,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现在的许多家长操作起来却是非常艰难。

      其二:周末要参与文化补习班。现在的文化补习班在城市遍地开花,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的能力过高估计,有的参加多种培训班,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在扼杀其孩子的特长与个性。实际上,真正有特长能力的人是相当少的,有如抽福利彩票中奖一样。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送子女去参加特长班学习呢?这是与媒体的宣传有关,总是认为从事娱乐、体育、美术等工作的人是非常容易成功有关,好像是不需要付出劳动一样,殊不知这方面的人的成功是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与代价。

      学生在学校不珍惜钱财与食品

      其一:我曾上过的班,有的学生几乎每个课间都要去买零食吃,有钱的时候,买东西发给许多同学,自己就像大王一样,站在那里看着自己“施舍”的同学悠然自得。

      还有的学生买了一大堆东西放在课桌的盒子里,在同学面前显耀,甚至在上课时想吃就吃,有时还引起哄堂大笑。

      其二:拿着饭盒进校园,你上前制止,学生有着各种极端的行为:我不吃了;朝着垃圾桶走去,扔了。

      学生对得来的钱币不知道是怎样得来的,所以不珍惜,拿着饭盒的食品进入校园,老师稍有制止,有的不假思索就准备把它扔掉,把自己长辈艰苦获得的东西随便糟蹋,文明还有几何?

      学校艰苦教育的缺失

      真实的现象:

      1、忽视艰苦教育的内容。现在站在课堂上的教师,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受过困苦生活磨难的人,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中忘了对学生的艰苦教育?

      2、只顾教育学生奔向考试的高分而去。只要得到高分,什么都可以解决,哪还想到艰苦教育之事?

      3、目前的学校教育内容,最多的是安全问题。这是社会的真实写照的反映,学校不是在真空中存活,社会的一丁点铜臭味,会立刻感染到学校。

      4、无数的教育讲座,很少有把艰苦教育纳入讲解范围之内。

      5、学校教育许多时候是按照上级的文件办事,几乎没有艰苦教育的空间。

      6、没有指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困难的家庭逐步减少对勤俭持家的教育,家庭教育有时也做着是打肿脸装胖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事情。

       

      以前的教育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虽然哪个年代的教育主题已经是教育的典故,但今天,不管怎么富裕的家庭,对这些家庭中出来的孩子还要进行勤俭持家的教育。对仍然在温饱线上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是什么?他们在同一个班级里,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学习成绩也不尽相同,贫困学生的成绩往往要好于条件优裕的学生,这是一个教育之常理,无需解释,大家心知肚明。

      总之,学校里的艰苦教育不能丢,而且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