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很有必要

发表日期:2018-3-27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据报道,北京市法制办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送审稿)》。《条例》称,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代表性传承人可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将非遗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在升学中择优录取擅长特定代表性项目的考生。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非遗引入校园,有些学校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课程。在上海,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之一,文教结合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海派面塑、灯彩、上海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进入课堂。在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在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余个非遗研究中心。

可以说,通过非遗进校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不少孩子对非遗的认识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有些学校还没能建立长效机制,活动随意性较大。由此看来,北京市将非遗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首先,形成了长效机制。每一项非遗技艺因为经受了时间的捶打与磨砺才更具气韵。非遗的传承最需要的是时间,最缺的也是时间。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贯通培养,开设相关专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能为非遗融入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提供时间上的保障,进而实现普及。

其次,有利于非遗创新。非遗的传承也需要创新转型,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推进与非遗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引导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丰富非遗资源,更有利于创新传承。

第三,把握了传承的实践性。熟悉、了解非遗只是学校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堂非遗课、每一次非遗展示中寻找到真正的传承人,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去寻找和发现。鼓励和支持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将非遗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或者将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遗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学校开展的非遗课程,编写有北京特色的知识读本;鼓励和支持在升学中,择优录取擅长特定代表性项目的考生,就为非遗在校园传承延续了生命力。

显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送审稿)》的颁布为北京市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方法指导,有利于青少年对非遗深入了解并培养感情。但是,如何让《条例》落到实处,还需多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方面,非遗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形成相应的考核内容,防止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确保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此外,学校还需要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只有这样,非遗进校园才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