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宁波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孩子“只读洋书”是个伪命题

发表日期:2018-5-30 作者:宁波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757878084

据《半月谈》日前报道,中国的孩子对美国的《贝贝熊》《大卫,不可以》、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比利时的《玛蒂娜》、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等比较“面熟”,从低幼启蒙阶段开始,从绘本、桥梁书再到科普读物,“西餐”早已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不少人认为,“西餐”不是不好,但孩子主要吃“西餐”,了解圣诞节多过春节,喜欢面包超过饺子,热衷国外习俗胜过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记者的担忧有些道理,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但孩子“只读洋书”是一个普遍的、确凿的事实吗?从现实来看,出于图书出版历史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国外图书无论在品种还是数量上,都占比不小,且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加强与国外图书出版机构合作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绘本即图画书领域,最早是在英美国家诞生发展,早于我们几乎100多年,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制作技术决定了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孩子看的图画书当然是引进版居多,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但国外童书发展水平高并不等于国内孩子只读引进图书,“只读洋书”并非一个普遍现象,即现实中还不至于此。目前可见的往往是青少年或幼儿在地铁、公交车、餐厅等公共场所,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如饥似渴地捧着一本书并不多。可以说,现在儿童阅读的主要问题不是只吃“西餐”,而是总体阅读量太少,对童书的亲近度不够,不读书的孩子居多。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培养和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让孩子爱“吃”书,随后才是如何引导孩子“吃”什么、怎么“吃”。

当孩子爱上读书,一个需要达成的共识是,即便孩子只读引进版童书,如果选择那些经典读物,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有开阔的眼光、贯穿中西的视野,要通过好的、优秀的读物多读多看多学多聊。如果孩子有了较大的阅读量、较高的阅读能力,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读者,其实不会只读引进版图书,而是会反观自己阅读结构的不完善,自然而然地做中西对比,会溯源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那里寻找生命与生活的答案。换而言之,“只读洋书”的现象在真正的读者那里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因为批判思考和横向对比能力会使其遵循阅读经典、追随伟大的原则,而不管书籍是引进还是原创的。

比起日新月异的童书出版,一些教育者的阅读观依然停在过去,还没有把自己培养成与时俱进的读者,在观念上非常需要来一次“升级迭代”。而且,近些年本土原创图书尤其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童书佳作频出,发展很快。大量作家进入到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不少画家也开始为孩子创作图画书,出版社亦将很大心力花在发掘、培育本土优秀作家作品上,这一点从各大阅读榜单引进版和原创童书的比例、国内获奖作家画家的数量可见一斑。有关人士要看到这一形势,看到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作品逐年增多的态势,和孩子一起加入到阅读中来,而不一味纠结于孩子只看引进版读物好不好这一伪命题上。

孩子的阅读状况是关乎成长的大事,需要各界营造氛围,关注童书出版,更要教育者走到阅读的内里,既看到儿童阅读的发展规律,培育积极的阅读观,通过分级阅读、学科阅读等给孩子科学的阅读指导,也要看到当下图书发展的真实现状,心中有个孩子成长阅读书单。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不仅内心向往真善美,更是一个有根的、有博大胸怀的中国人。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30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